平型关大捷真相
2022-10-01 09:37:53
1、时任115师独立团团长的杨成武回忆称,部队开拔前往战场时,村里的一位老汉十分忧心,“连门炮都没有,咋个跟日本人打。”
2、平型关关口东5公里,一座坐落在半山腰的小庙,灰瓦红墙被粉刷的簇新,香火鼎盛。
3、除了布鞋,这场战役的“功臣”中还有一种“秘密武器”———铡刀。
4、年9月,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乘胜追击,进入平型关城楼。新华社发
5、李冀闽对父亲的记忆定格在1965年。那一年父亲46岁,李冀闽20岁。
6、这类强度的行军,对瘦小体弱的李云龙来讲,更显得艰辛,时任十团政委的杨勇,就“号令”李云龙拉着他的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挪,终究挪出了草地。
7、特约顾问:魏碧海(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8、平型关战争立军功,胸部中弹名誉负伤
9、年4月11日,山西平型关战役纪念馆,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时所穿的草鞋。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10、万水千山只轻易,拉着马尾巴走出草地
11、9月23日,115师连级以上干部齐集上寨村一所学校的操场。时任115师686团团长李天佑、687团政治部主任谭普仁等在回忆录里写道,百余人席地而坐,听候师部下达作战任务。
12、平型关,先秦时期曾被称为“瓶形寨”,金代称“瓶形镇”。顾名思义,这里的地势像瓶子形状,口小肚子大。乔沟是瓶肚子,这里绵延十余里,是从涞源、灵丘方向前往太原的必经之路。
13、在红全军团里,李云龙曾担负过司号员。后来,由于他上过私塾,还写得一手好字,就被放置往当宣扬员。1934年头冬,赤军计谋转移,分开中心苏区。李云龙也跟从红全军团北上。
14、如何去敌后区设口袋阵,成了115师的难题?
15、或许是因为之前经历的战斗太过顺利,或是认为行军区域已被占领,这支日军进入“口袋”前连侦察、开路的尖刀班都未派出。
16、如今距离父亲去世已经整整48年了,但让李冀闽觉得安慰的是,父亲的形象从来不曾模糊,“他说过的话,他走路的样子,他微笑的样子,我都清晰地记得。”
17、当日军钻进115师设立的口袋时,聂荣臻命令:“沉住气,无命令不许开火。”八路军研究会会长陈知建将军说,“我们武器差,要打赢必须距离三十米之内,还不能让敌人发现。”
18、宗子李冀闽记得,父亲生前曾跟他谈起过湘江战争,“说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说起被鲜血染红的湘江,他那种凝重肃穆的脸色我永久没法健忘。”
19、年4月11日,山西,平型关城楼进行重新修缮。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20、穿插敌阵设伏的决定是一招险棋。李天佑、杨得志等人回忆,林彪之所以敢做这个部署,是因为他在两支敌兵中间,发现了30公里的真空地带。
21、客家少年加入赤军,识文断字当上宣扬员
22、年,李云龙诞生在福建长汀县,是客家人,祖辈一向很正视文化。小手产业者身世的李家,固然经济前提其实不好,但仍是将李云龙送进私塾进修。
23、回忆起父亲,长子李冀闽感慨,与父亲相聚的岁月实在太短,“我的童年时代,父亲南征北战,无暇照顾家庭。到了十几岁,我外出求学,与他也是离多聚少。”
24、等待已久的“口袋阵”终于扎紧。
25、年李云龙和夫人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26、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里是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乔沟。
27、团、686团、687团勉强通过后,688团几次试图强渡,均被激流阻断。聂荣臻建议,“我看688团不必强渡,向南转移隐蔽待命吧,否则徒增牺牲。”
28、组建炮兵第63师,抗美援朝击落233架敌机
29、这座供着关公像的小庙被当地人称为老爷庙。每有游人前来,导游或村民讲得更多的,却是77年前的那场战斗。
30、尔后,为捍卫我交通运输,上级命令将高炮63师调往中坪和阁岩一线履行防空使命。在这里,63师一样超卓地完成了使命。
31、陈知建将军说,“八路军普通士兵打大仗每人有十几发子弹,打小仗才发三五发子弹。只有手榴弹是给足了的,一个人四枚。剩下就是刺杀,大刀、长矛。”
32、从14岁加入赤军走上革命道路,到1965年因病归天,李云龙平生与戎行结缘。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红小鬼,到成长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李云龙的故事是一部真实版的“亮剑”。
33、布鞋:高地争夺战制胜法宝
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顺遂竣事,李云龙地点的红全军团编进中国工农赤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为实现新的使命而战役。
35、没人能想到,一向以装备简陋著称的八路军,在平型关战斗的高地争夺战中,布鞋却意外成为制胜利器。